深藏都市的黄家巷 曾经坡坎上百家店铺林林之地
江边,绕过慈云寺,湿漉漉的雨雾里,我们拾阶而行,寻找昔日的黄家巷。
站在黄家巷看今日重庆
这里曾是重庆上世纪20年代最繁华的市井,一道坡坎上百家店铺林林总总一字排开;这里曾是重庆最早“开眼看世界”的窗口之一,各大洋行,船厂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荣光;抗战期间,中央电影制片厂搬迁至此,星光璀璨,诞生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如今,黄家巷也已成为重庆最有味道的老街之一。
关于黄家巷曾经的辉煌记忆,这里的居民谁都能说上几句。
几个老婆婆在一起聊天烧火取暖
1890年3月,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被迫辟为通商口岸。第二年 3 月,重庆在朝天门开关后不久,即在南岸设置趸船验关,重庆海关正式设立。
黄家巷所在的狮子山就是重庆海关的“外关”。
伴随着开埠,黄家巷开始了它的“十里洋场”生涯:洋行纷至沓来,洋商们带走山货土产,带来闹钟、洋伞、洋碱、染料等商品,也带来了欧美国家数百年铸就的工业文明。自此,黄家巷一带商贾往来,豪宅云集,黄家巷也因重庆富商黄锡滋而得名。
位于黄家巷的长江轮船公司南岸航修站旧址
“就是这,黄家巷 42 号,当年名气最大的‘黄锡滋公馆’。”寻访的路途中,偶遇了黄家巷的“老街坊”刘珍翔,热情的刘大姐自发当起了导游。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是一栋砖木结构建筑,老式洋楼的风韵和民国建筑的厚重合二为一,历经百年沧桑,仍保持着独特的魅力。此外,黄家巷 43 号、49 号、63 号、101 号以及黄家巷 6 号 1 栋、2 栋等,大多为黄家产业。
寻访的足迹一步步深入,长长的石梯也不断向上蜿蜒延伸,石梯两旁的房屋大多建于民国时期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刘珍翔记忆中,这道坡坎最热闹,“小的时候最喜欢来这里玩,两边全是各种各样的店铺,什么行当都有。”
黄家巷过去的房屋已经长满青苔杂草
逡巡在这段数百级石阶,听着耳边娓娓叙述,恍惚间仿佛回到那个热闹喧哗的年代,浓郁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挑盐的担夫吆喝着爬坡,累了就在一旁的酒旗下立定,端起早已沽好的白干,木工家的学徒有些艳羡地瞅了一眼,便在老师傅的呵斥声中匆匆跑回里屋,一群穿花棉袄的小孩从身边跑过,欢呼着争抢着奔向不远处的果饯铺子。只有檐角下打叶子牌的老人悠闲自在,一杯盖碗茶便可以打发一个下午……
1929年,黄锡滋与法商永兴洋行合作成立中法合资聚福洋行。 实际上,法国人分文不出,黄锡滋以每年送法国人 3 万两银子“挂旗费”的条件,以换取轮船上挂法国旗的权利,获得法方庇护,躲避官匪收刮和各种苛捐杂税,享受外商一切优惠待遇,黄锡滋获利巨大,这也是首例中外假合资事件。
赶集路过此地的行人
黄家巷也见证了重庆的开埠文化。“很多外国人、有钱人都在这片修了小房子,那时候的洋人、富商、名人都住在这块,外国强华轮船公司也就在下面滨江路的码头上。”
(今日重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