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78公里、坪、坝、岗,重庆这么多有趣的地名到底怎么来的?
重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所以山上平的地方就叫坪,如大坪,杨家坪等;在河谷低地平的地方就叫坝,如菜园坝,珊瑚坝;山顶部分叫做岗,如七星岗,袁家岗。
以前的人习惯按照相同姓氏居住在一个片区,所以很多地方也就用他们的家族姓氏来命名。
那么重庆有哪些有趣的地名、这些地名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45678公里
乘坐过地铁3号线的朋友对上图一定不陌生,当地铁驶入南岸区,大部分的站名就开始以“X公里”的形式依次报出,那么,这个“X公里”是怎么来的呢?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重庆开始修筑川黔公路,起点为南岸海棠溪河边码头,终点为贵州贵阳(1926-1935年)。按公路建设规范要求,每公里要埋设公里碑,标有起点至此的里程。当年川黔公路沿线人烟稀少,也无准确地名。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随迁人员大批到来,使南岸一带居住人员越来越多,尤其以公路沿线一带。这些形成的居民点,如没有名称,对外交往将带来不便。于是,大家就将居住地点的公里碑数字作为居民点的代称,久而久之,也被官方承认,列入地名。
所以零公里是从海棠溪码头开始计算的,到罗家坝粮站是二公里。
(海棠溪码头旧照)
以此类推,就有了三公里(罗家坝)、三公里半(海德下方)、四公里(重庆教育学院)、五公里(重庆工商大学)、六公里(国防基地)、七公里(重庆交通大学)、八公里(家具市场)、九公里(龙凼沟)、十公里(岔路口)、十一公里(大石包)、十二公里(炒油场,80年代后出现的地名)。
上浩、下浩
(上新街)
上新街是上浩新街的简称。上浩、下浩又是上龙门浩、下龙门浩的简称。浩,本指水广大,如浩浩荡荡。长江南岸江边有两列石梁凸出水面,两列石梁之间形成一个口,从那口出去就是浩浩荡荡的长江,因而称为浩口,而石梁靠岸一边的水面则被称为“浩”。那浩口是江鱼进出的门,有人就在那石上刻“龙门”二字,于是这“浩”就被称为龙门浩。
(下浩)
弹子石
关于弹子石地名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重庆文化史》里写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涂山氏在诞子石处等候,等侯时间长了变成一块石头,此处逐叫呼归石。大禹治水归来看见娘子化成石头,不禁潸然泪下,泪滴到石头上,大禹之子——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第一个皇帝——启,从石头里生出来。诞子石得名,后人按习惯称弹子石了。
鹅公岩
鹅公岩原本叫鹤皋岩。皋者,水边的高地也。原来,长江从九龙滩往下流,来到黄家码头,那黄家码头附近有一陡峭的石岩,过去那岩上岩下常有白鹤翻飞歇脚,于是就有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鹤皋岩。鹤毕竟没有鹅常见,而且知道皋是什么意思的人更少,于是,为了更具普及性,重庆人把其音变为鹅公岩。
九龙坡
原名“九龙滩”,因江岸边石如九龙翘首得名;1939年3月,现重庆南站处建九龙铺机场;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时候,《新华日报》记者将九龙铺机场误报道为“九龙坡机场”并广为流传,“九龙坡”因此得名。
大渡口
明清时期,有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区域附近有多个长江渡口,此处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不仅渡口最大,而且人气最旺,由此得名大渡口。
鸳鸯
在原鸳鸯乡政府所在地场边小溪上30米间有两桥并列;又有大树一棵两枝主干直搭对岸,形成天然桥梁,似鸳鸯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节)
鱼洞
此地长江边有一片石岩,石岩底部可能是被江水侵蚀,形成斜洞,鱼喜欢藏于其中,于是称为鱼洞。鱼洞右侧有一条小河在此注入长江,名箭滩河,又名一品河。那入江处俗称“溪口”,鱼洞也被称为鱼洞溪。
涪陵
涪陵距重庆市区120千米,城区位于长江南岸,秦代为巴郡枳县。涪陵地处乌江天险出口。因原乌江称为涪江,加之巴国先主陵墓多在此地,故涪陵取“涪江”、“陵墓”首字集成地名。
丰都
丰都位于长江北岸,距重庆市区172千米。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丰都即隶属巴国,曾作过国都。秦汉时为枳县地。东汉永元二年(90年),因城东有平都山,改名平都县。隋代取长江中“丰稳坝”首字与“平都山”之“都”字改称“丰都”。而后明朝又将此地更名为“酆都”,直至1958年再次改回“丰都”,后不再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