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破壳重生"的海螺村
在该村第一书记郑强的带领下,原来的“空壳村”变成产业村,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依靠技术脱贫,全村沿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阔步前进。

重庆武隆:"破壳重生"的海螺村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1-02


王永洪脱贫后写的心得体会

王永洪脱贫后写的心得体会

“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上进、贪玩好耍、好吃懒做,靠国家政府扶持,富人也会变穷人……”这段文字摘自武隆区和顺镇海螺村的王永洪所写的心得体会。在该村第一书记郑强的带领下,原来的“空壳村”变成产业村,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依靠技术脱贫,全村沿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阔步前进。

激发内生动力

原来的贫困户大变样

“外墙勾缝要慢工出细活,缝隙大的地方用石头塞,水泥勾线要有线条感……”近日,郑强早早驱车来到海螺村法治示范点的施工现场,指导施工。

在大元小组,两位泥水工正在负责该村廖家大院法制墙的施工,其中一位精神抖擞、头戴安全帽的男子就是王永洪。“我的儿子因为离婚情绪失落,有段时间得过且过,他现在的变化全要感谢政府帮扶啊!”提到王永洪的变化,他的母亲陈官碧深有感触地说。

2015年前,王永洪几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本就性格内向的他因为离婚,心情极度失落。郑强得知后,经常找他聊天,但是他对村干部很排斥,态度也不好。“问他对养殖感兴趣还是对种植感兴趣,他都是很不情愿地支吾一声,然后就不说话了。”郑强说。

郑强通过观察发现,王永洪学东西很快。考虑到他以前在贵州工地打过工,郑强就让王永洪学习泥水匠技术,村里谁家要做外墙等,就介绍给他做。慢慢地,王永洪也感受到村干部对他的帮扶,自从做了泥水匠工作后,不仅收入不愁了,他还主动修好自家门前的烂路。

王永洪获得的证书

今年4月,郑强了解到有助推贫困户就业的“雨露技工”技能培训,就鼓励王永洪去报名学习。王永洪对此十分感兴趣,在母亲和村干部的鼓励下,经过一个月的学习,王永洪不仅取得汽车美容专业结业证书,还获得“优秀学员”称号。

“从王永洪写的心得体会能看出来,曾经的挫折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需要慢慢引导。”郑强说。

“空壳村”变产业村

村民收入提高

“这是我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扶贫超市,集餐饮和超市一体化,利用村里人气回升的势头,吸引村里在外发展得好的商人回乡盘活集体经济。2019年,我们就创收3万元。”郑强说,原来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的“空壳村”已变成如今的产业村,群众收入提高了,精神面貌也更好了。

目前海螺村实现一户一产业,全村60%以上的贫困户在2019年发展的养殖业中获利,其中20%的贫困户养殖山羊20只以上,享受政策奖励补贴均达到5000元,其中60%以上的贫困户2019年人均收入破万元。

余友高(左)和老伴放山羊

75岁的余友高夫妇,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两口属于典型的留守老人,无经济来源。虽然2017年已脱贫,但是老人经常生病,有返贫的风险。郑强发现这一情况后,今年初动员余友高的儿子出部分钱给父母发展养殖业。余友高自己也拿出所有积蓄,凑齐买了23只羊羔、5头牛,在家里发展养殖业。目前,部分山羊和肉牛已经出栏,家庭纯收入超过15000元。“全靠党的好政策哟!明年我还要喂羊子,娃儿也经常回来看我,我们老两口也不孤单了。”余友高笑呵呵地说。

郑强(左一)指导村民发展产业

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方面,郑强带领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先后到云南和南川等地学习中药材种植,到涪陵白涛考察黑山羊养殖,还组织贫困户到武隆羊角镇学习。王永洪就是在外出学习回来后,思想彻底发生改变,自力更生修路、砌堡坎、改厕所,还自发地写下脱贫的心得体会。

如今,在海螺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充分体现出自己干、政府帮、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动力。

图、文/张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武隆:"破壳重生"的海螺村

2020-01-02 20:35:30 来源: 0 条评论


王永洪脱贫后写的心得体会

王永洪脱贫后写的心得体会

“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上进、贪玩好耍、好吃懒做,靠国家政府扶持,富人也会变穷人……”这段文字摘自武隆区和顺镇海螺村的王永洪所写的心得体会。在该村第一书记郑强的带领下,原来的“空壳村”变成产业村,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依靠技术脱贫,全村沿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阔步前进。

激发内生动力

原来的贫困户大变样

“外墙勾缝要慢工出细活,缝隙大的地方用石头塞,水泥勾线要有线条感……”近日,郑强早早驱车来到海螺村法治示范点的施工现场,指导施工。

在大元小组,两位泥水工正在负责该村廖家大院法制墙的施工,其中一位精神抖擞、头戴安全帽的男子就是王永洪。“我的儿子因为离婚情绪失落,有段时间得过且过,他现在的变化全要感谢政府帮扶啊!”提到王永洪的变化,他的母亲陈官碧深有感触地说。

2015年前,王永洪几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本就性格内向的他因为离婚,心情极度失落。郑强得知后,经常找他聊天,但是他对村干部很排斥,态度也不好。“问他对养殖感兴趣还是对种植感兴趣,他都是很不情愿地支吾一声,然后就不说话了。”郑强说。

郑强通过观察发现,王永洪学东西很快。考虑到他以前在贵州工地打过工,郑强就让王永洪学习泥水匠技术,村里谁家要做外墙等,就介绍给他做。慢慢地,王永洪也感受到村干部对他的帮扶,自从做了泥水匠工作后,不仅收入不愁了,他还主动修好自家门前的烂路。

王永洪获得的证书

今年4月,郑强了解到有助推贫困户就业的“雨露技工”技能培训,就鼓励王永洪去报名学习。王永洪对此十分感兴趣,在母亲和村干部的鼓励下,经过一个月的学习,王永洪不仅取得汽车美容专业结业证书,还获得“优秀学员”称号。

“从王永洪写的心得体会能看出来,曾经的挫折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需要慢慢引导。”郑强说。

“空壳村”变产业村

村民收入提高

“这是我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扶贫超市,集餐饮和超市一体化,利用村里人气回升的势头,吸引村里在外发展得好的商人回乡盘活集体经济。2019年,我们就创收3万元。”郑强说,原来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的“空壳村”已变成如今的产业村,群众收入提高了,精神面貌也更好了。

目前海螺村实现一户一产业,全村60%以上的贫困户在2019年发展的养殖业中获利,其中20%的贫困户养殖山羊20只以上,享受政策奖励补贴均达到5000元,其中60%以上的贫困户2019年人均收入破万元。

余友高(左)和老伴放山羊

75岁的余友高夫妇,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两口属于典型的留守老人,无经济来源。虽然2017年已脱贫,但是老人经常生病,有返贫的风险。郑强发现这一情况后,今年初动员余友高的儿子出部分钱给父母发展养殖业。余友高自己也拿出所有积蓄,凑齐买了23只羊羔、5头牛,在家里发展养殖业。目前,部分山羊和肉牛已经出栏,家庭纯收入超过15000元。“全靠党的好政策哟!明年我还要喂羊子,娃儿也经常回来看我,我们老两口也不孤单了。”余友高笑呵呵地说。

郑强(左一)指导村民发展产业

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方面,郑强带领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先后到云南和南川等地学习中药材种植,到涪陵白涛考察黑山羊养殖,还组织贫困户到武隆羊角镇学习。王永洪就是在外出学习回来后,思想彻底发生改变,自力更生修路、砌堡坎、改厕所,还自发地写下脱贫的心得体会。

如今,在海螺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充分体现出自己干、政府帮、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动力。

图、文/张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戴莉芸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