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应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销售量逐年上升,儿童青少年含糖乳饮料和饮料消费率分别在30%和25%以上。

儿童青少年应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来源:消费日报2021-06-06

此前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显示,我国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虽然我国居民添加糖摄入水平不高,但作为添加糖的主要来源,含糖饮料消费人群比例及其消费量均成快速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率高于成人,应引起足够注意。

含糖饮料销量逐年上升

含糖饮料是指在制作饮料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目前,我国饮料市场中超过半数饮料为含糖饮料。近年来,我国含糖饮料的生产和销售不断增长。而最新调查数据也显示,含糖饮料销售量逐年上升,儿童青少年含糖乳饮料和饮料消费率分别在30%和25%以上。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市丰台区几所中小学附近走访调查发现,尽管学校、家长也深知孩子远离高糖饮料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真正要让孩子做到“减糖”还有不少问题和挑战。在一所中学附近的超市里,记者注意到,不少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来到店里排队购买饮料。“小学放学时间大概3点多,下午5点多是中学放学时间,晚上9点附近中学生又下了晚自习。”店员肖如颂告诉记者,这三个时间段超市里排队的都是学生。记者看到,这家超市货架上销售的几十种饮料,只有四款产品属于“无糖”“低糖”类型。

“好喝”“白开水没味道”“平时只喜欢喝饮料”,多位学生对记者如是说。一位邓姓家长对记者坦言,中小学生很难做到自控。做家长的也没办法,孩子手头都有点零花钱,无法控制他们在外买饮料。

儿童青少年糖摄入超标后果惊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每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能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但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含糖饮料的营养标签里含糖量多为8%—11%,有些含糖量甚至超过13%。这也就意味着,喝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量10%的饮料,糖的摄入量就达到了50克。再加上从日常烹调饮食中摄入的糖,很容易就超标了。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医生李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患龋齿、肥胖、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近期甚至有一名青少年因为把奶茶等含糖饮料“当水喝”而导致突发急性痛风,其尿酸指数是同龄男性的两倍多。

李萍表示,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均衡的营养是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基础。每个家庭应该加强对儿童的饮食教育,做到食物多样,均衡饮食,控制儿童含糖饮料的消费量,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提出,要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量;在2016年发布的《终止儿童肥胖》报告中又指出,要实施综合措施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食物的摄入,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

儿童青少年减糖应多方合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糖摄入超标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别提出,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则将开展减糖专项行动列入重要内容之一,要求结合健康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封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儿童和青少年减糖,特别是针对含糖饮料的消费,应该多方合力,建立起“社会—学校—家庭”为主的防控网,让儿童和青少年少喝、不喝含糖饮料。“学校应该开展健康教育,只为学生提供白开水,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减少对含糖饮料的购买和饮用。”封伟说。

而社会也一直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减糖问题。2014年发布的《减少含糖饮料消费从而降低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和2016年发布的《聪明孩子多喝水,限制在学校内及周边售卖和营销含糖饮料:校长指南》,更是指导从市场供应链不同阶段降低含糖饮料的获得性,减少儿童对于含糖饮料的接触,在鼓励学校及社区为儿童提供充足的饮用水等方面提出具体可操作性建议。此外,《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也建议制定相关策略,加快营养立法,推动制定相关政策,包括限制含糖饮料广告、促销,在含糖饮料上添加警示标识,对含糖饮料征税等。

(本报实习记者解 磊)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儿童青少年应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2021-06-06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此前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显示,我国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虽然我国居民添加糖摄入水平不高,但作为添加糖的主要来源,含糖饮料消费人群比例及其消费量均成快速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率高于成人,应引起足够注意。

含糖饮料销量逐年上升

含糖饮料是指在制作饮料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目前,我国饮料市场中超过半数饮料为含糖饮料。近年来,我国含糖饮料的生产和销售不断增长。而最新调查数据也显示,含糖饮料销售量逐年上升,儿童青少年含糖乳饮料和饮料消费率分别在30%和25%以上。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市丰台区几所中小学附近走访调查发现,尽管学校、家长也深知孩子远离高糖饮料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真正要让孩子做到“减糖”还有不少问题和挑战。在一所中学附近的超市里,记者注意到,不少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来到店里排队购买饮料。“小学放学时间大概3点多,下午5点多是中学放学时间,晚上9点附近中学生又下了晚自习。”店员肖如颂告诉记者,这三个时间段超市里排队的都是学生。记者看到,这家超市货架上销售的几十种饮料,只有四款产品属于“无糖”“低糖”类型。

“好喝”“白开水没味道”“平时只喜欢喝饮料”,多位学生对记者如是说。一位邓姓家长对记者坦言,中小学生很难做到自控。做家长的也没办法,孩子手头都有点零花钱,无法控制他们在外买饮料。

儿童青少年糖摄入超标后果惊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每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能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但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含糖饮料的营养标签里含糖量多为8%—11%,有些含糖量甚至超过13%。这也就意味着,喝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量10%的饮料,糖的摄入量就达到了50克。再加上从日常烹调饮食中摄入的糖,很容易就超标了。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医生李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患龋齿、肥胖、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近期甚至有一名青少年因为把奶茶等含糖饮料“当水喝”而导致突发急性痛风,其尿酸指数是同龄男性的两倍多。

李萍表示,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均衡的营养是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基础。每个家庭应该加强对儿童的饮食教育,做到食物多样,均衡饮食,控制儿童含糖饮料的消费量,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提出,要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量;在2016年发布的《终止儿童肥胖》报告中又指出,要实施综合措施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食物的摄入,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

儿童青少年减糖应多方合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糖摄入超标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别提出,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则将开展减糖专项行动列入重要内容之一,要求结合健康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封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儿童和青少年减糖,特别是针对含糖饮料的消费,应该多方合力,建立起“社会—学校—家庭”为主的防控网,让儿童和青少年少喝、不喝含糖饮料。“学校应该开展健康教育,只为学生提供白开水,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减少对含糖饮料的购买和饮用。”封伟说。

而社会也一直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减糖问题。2014年发布的《减少含糖饮料消费从而降低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和2016年发布的《聪明孩子多喝水,限制在学校内及周边售卖和营销含糖饮料:校长指南》,更是指导从市场供应链不同阶段降低含糖饮料的获得性,减少儿童对于含糖饮料的接触,在鼓励学校及社区为儿童提供充足的饮用水等方面提出具体可操作性建议。此外,《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也建议制定相关策略,加快营养立法,推动制定相关政策,包括限制含糖饮料广告、促销,在含糖饮料上添加警示标识,对含糖饮料征税等。

(本报实习记者解 磊)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戴莉芸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