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岁的石拱桥、细嫩绵扎的黄豆花……
周末到鱼嘴卷洞桥游玩去
(鱼嘴的拱桥——卷洞桥)
(鱼嘴老街)
一座石桥,静静地横跨在两江新区鱼嘴的一条小溪上,当地人习惯称它为卷洞桥。如今仍屹立桥头的一棵黄葛树见证了卷洞桥200余年的岁月变迁,也见证了鱼嘴镇的发展。而鱼嘴镇不只有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更有多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末,不少市民带着家人约上好友纷纷去卷洞桥打卡游玩。
这里有座200余年的桥
过去承载赶场人来往
位于两江新区鱼嘴镇文化路与东风路的交汇处,有一条通往镇边小溪的石板路。沿着这条有些荒芜的石板路前行不远,就到了卷洞桥。
当地老人还记得一个传说,很早的时候,小溪上有一座木桥。一位姓黄的书生赴考路过此桥,将木桥踩断,深感不吉。送行的妻子机智地说:“踩断木桥换石桥,脱去兰衫换紫袍。”书生听后,转忧为喜,后来中举,便出资修建了一座单孔石桥。
资料显示,卷洞桥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有些破旧。考虑到这里是通往附近龙胆与石萍乡的要道,当时的江北县于1966年拨款4664元,进行了重新整修,更名为东风桥,但当地居民至今仍习惯称卷洞桥。记者注意到,卷洞桥为单孔石拱桥,跨径6米,长20.3米,宽4.03米,高7.5米。其桥东端左右石柱分别镌刻“长江岸上建设多,横溪重建东风桥”。
当地一位姓刘的村民告诉记者,他的奶奶辈曾经告诉他,这座石桥矗立在这里很久了。“以前当地赶场,村民们都从这座石桥上经过,对于这座石桥有很深的感情,你看桥上的那个印记,基本上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多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是商贾云集繁华之地
鱼嘴原是长江边上的一个水码头,因当地一沱湾形如大鱼之嘴而得名。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鱼嘴沱设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升场为镇。过往木船,入夜多在此停靠,天明起航。同时,附近乡镇客商货物也在此转口出入长江。资料显示,鱼嘴老街由一主三岔组成,主街由新市场至卷洞桥,街宽约7米;三条岔街即石板街、半边街和场后背街。
被列为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家大院,虽然房屋已破烂不堪,但文物牌旁边的石朝门依旧挺立着。穿过石朝门是一条大路,上方是一坡长长的石梯坎,下方通往文化路与东风路的街口。文化路是一条斜街,两边的老房子大多已无人居住,但当年临街的店铺却得以保留,一间不大的老茶馆里,还有几个茶客在喝茶聊天。而被列为了江北区文物保护点的禹王庙也在此。禹王庙内有铜钟、锡匾、黄荆梁、峡石栏栅,号称镇殿四宝,尤以粗壮的黄荆梁灌木作屋梁为奇。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项目长航川江港机厂在鱼嘴动工兴建。1979年,港机厂投产,生产的起重船、驳船、趸船、浮吊、塔吊等,对鱼嘴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周末打卡市民多
来这里吃豆花享宁静
值得一提的还有鱼嘴黄豆花,白白嫩嫩受人追捧至今。
鱼嘴人还有早上吃豆花的习惯,一碗豆花一碗饭,是早餐的标配,也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生活习惯。白花花的豆花细嫩绵扎、入口即化,配上青红海椒,便是人间至味。带着温度的传统手工食物,慰藉着肠胃,温暖着记忆,寄托着乡愁。
而鱼嘴河街上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商业也日益繁荣,新市场、河街的饭馆、旅社、茶园、小食摊店林立,著名的有开阳栈、荣华栈、兴盛园、三园居、福不归等。尤以黄豆花、陶二嫂栈房、蒋大嫂凉粉、夏二嫂水果、马金安面食、三仙斋蜜枣、裕和斋杂糖、裕泰斋饼子等闻名。
最近半年,每逢周末,到鱼嘴河街打卡成为很多市民周末休闲旅游的新玩法。专程从大溪沟开车前往鱼嘴去打卡的市民林先生,从抖音上看到一条关于早上吃豆花的消息就迫不及待地去解馋:“我喜欢吃豆花饭,我也想去感受一下那种质朴与美好。”记者在现场看到,吃豆花饭的人是一部分,但还有很多人来鱼嘴玩耍,把这里当做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这里文物比较多,原生态,能近距离接触,挺好的。”带着女儿来写生的市民杜女士已经连续好几次来鱼嘴了,“这里的宁静让我感到惬意。”
记者 王渝凤 两江新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