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00后成消费主力
迈向年轻人 保健食品打破“年龄段”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保健食品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

90后、00后成消费主力
迈向年轻人 保健食品打破“年龄段”

来源:消费日报2021-05-01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保健食品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中青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700.9亿元,同比增长12.4%,预计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增至758亿元,用户年龄已经向低龄化发展。同时,保健食品正在朝向零食化、轻量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保健食品的生产研发中。保健食品的安全也成为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产品打破“年龄段”

自“朋克养生”流行起,年轻人的对健康的关注随着互联网飞速“发酵”。各类保健食品也自然而然地摆上了办工桌和床头。

在北京市海淀区工作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维C片是她办公桌上少不了的保健食品,加班熬夜后总感觉自身免疫力低了,只能想办法补补。“周围同事还会购买一些其他类型的产品,尽管有些不太清楚是什么功能,但保健食品的蓝帽子一眼可见。”同时,她还提到,保健食品也不再是胶囊、压片等传统的形式,软糖、固体饮料等形态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在产品口味上也有了变化,更加符合年轻人的需求。

一些机构发布的各种相关数据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据央视新闻报道,去年“6·18”期间,中国某电商平台维生素、蛋白粉等类别保健品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90后、00后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艾媒咨询分析师也提出,保健食品消费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针对这个特点,商家也推出主打年轻消费群体的保健食品,不少商家网店官网都能看到保健食品按人群来分类。

记者在浏览电商平台时也注意到保健食品售卖商家的分类中对食用人群进行了划分。如某保健食品专营店就将人群分为“魅力女人”“威猛男人”“快乐宝贝”“健康爸妈”“全家幸福”。针对产品的功能也进行了详细分类。该店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产品分类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同时他也提到,近几个月购买保健食品的消费者中有不少年轻人,他们会咨询哪些产品适合父母、哪些产品适合自己。“网购的基本都是年轻人,保健食品也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只要自己有需要,就可以选择购买。”

业内专家表示,保健食品的消费使用人群从中老年向全人类拓展,尤其年轻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促使保健食品正在从传统保健食品形态向创新的营养保健形态跃迁。同时,保健食品也从慢病管理、补充营养素等传统功能向助眠、防脱发、护眼、体重管理等功能快速延伸。

安全监管不停歇

保健食品尽管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不合规现象依旧存在。3月26日,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物美超市保健食品售卖区注意到,有消费者在仔细阅读产品的标识信息。上述张女士也向记者提到,她在网上购买保健食品时一定选择正规店铺,并且仔细核查产品信息。

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并不低。在超市选购保健食品的消费者就向记者说:“平时接触到保健食品时多是通过广告,有时也不能确定其效用,购买时多是心存谨慎的,随时去权威网站查想要购买的产品是否安全。”

消费者的警惕也不无道理。记者注意到,在4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18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标称陕西大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志牌玉香胶囊,咖啡因检测值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该产品标称批准文号为“国食健注G20041047”,作为保健食品,该产品的功能类别为“减肥”。除此之外,在发布的抽检结果中,还有部分保健食品存在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数超标、霉菌数超标等情况。

严格的监管是保障产品安全的重要防线。在4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举行的2021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副司长梁钢介绍,2020年抽检数据显示,保健食品等30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低于总体不合格率。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市场稽查专员张晋京表示,2020年4月以来,市场监管总局等7部门在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生产经营、欺诈和虚假宣传、违法广告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全国共检查生产经营主体98.8万余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50余万人次。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等7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深入推进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环节,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净化保健食品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保健食品消费市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90后、00后成消费主力
迈向年轻人 保健食品打破“年龄段”

2021-05-01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保健食品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中青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700.9亿元,同比增长12.4%,预计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增至758亿元,用户年龄已经向低龄化发展。同时,保健食品正在朝向零食化、轻量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保健食品的生产研发中。保健食品的安全也成为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产品打破“年龄段”

自“朋克养生”流行起,年轻人的对健康的关注随着互联网飞速“发酵”。各类保健食品也自然而然地摆上了办工桌和床头。

在北京市海淀区工作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维C片是她办公桌上少不了的保健食品,加班熬夜后总感觉自身免疫力低了,只能想办法补补。“周围同事还会购买一些其他类型的产品,尽管有些不太清楚是什么功能,但保健食品的蓝帽子一眼可见。”同时,她还提到,保健食品也不再是胶囊、压片等传统的形式,软糖、固体饮料等形态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在产品口味上也有了变化,更加符合年轻人的需求。

一些机构发布的各种相关数据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据央视新闻报道,去年“6·18”期间,中国某电商平台维生素、蛋白粉等类别保健品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90后、00后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艾媒咨询分析师也提出,保健食品消费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针对这个特点,商家也推出主打年轻消费群体的保健食品,不少商家网店官网都能看到保健食品按人群来分类。

记者在浏览电商平台时也注意到保健食品售卖商家的分类中对食用人群进行了划分。如某保健食品专营店就将人群分为“魅力女人”“威猛男人”“快乐宝贝”“健康爸妈”“全家幸福”。针对产品的功能也进行了详细分类。该店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产品分类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同时他也提到,近几个月购买保健食品的消费者中有不少年轻人,他们会咨询哪些产品适合父母、哪些产品适合自己。“网购的基本都是年轻人,保健食品也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只要自己有需要,就可以选择购买。”

业内专家表示,保健食品的消费使用人群从中老年向全人类拓展,尤其年轻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促使保健食品正在从传统保健食品形态向创新的营养保健形态跃迁。同时,保健食品也从慢病管理、补充营养素等传统功能向助眠、防脱发、护眼、体重管理等功能快速延伸。

安全监管不停歇

保健食品尽管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不合规现象依旧存在。3月26日,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物美超市保健食品售卖区注意到,有消费者在仔细阅读产品的标识信息。上述张女士也向记者提到,她在网上购买保健食品时一定选择正规店铺,并且仔细核查产品信息。

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并不低。在超市选购保健食品的消费者就向记者说:“平时接触到保健食品时多是通过广告,有时也不能确定其效用,购买时多是心存谨慎的,随时去权威网站查想要购买的产品是否安全。”

消费者的警惕也不无道理。记者注意到,在4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18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标称陕西大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志牌玉香胶囊,咖啡因检测值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该产品标称批准文号为“国食健注G20041047”,作为保健食品,该产品的功能类别为“减肥”。除此之外,在发布的抽检结果中,还有部分保健食品存在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数超标、霉菌数超标等情况。

严格的监管是保障产品安全的重要防线。在4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举行的2021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副司长梁钢介绍,2020年抽检数据显示,保健食品等30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低于总体不合格率。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市场稽查专员张晋京表示,2020年4月以来,市场监管总局等7部门在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生产经营、欺诈和虚假宣传、违法广告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全国共检查生产经营主体98.8万余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50余万人次。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等7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深入推进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环节,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净化保健食品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保健食品消费市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戴莉芸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